- · 《核动力工程》数据库收[10/30]
- · 《核动力工程》期刊栏目[10/30]
- · 《核动力工程》杂志社刊[10/30]
- · 《核动力工程》杂志社收[10/30]
- · 《核动力工程》编辑部征[10/30]
- · 核动力工程版面费是多少[10/30]
- · 《核动力工程》投稿方式[10/30]
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:“我充其量就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1958年6月27日,聂荣臻起草了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》,中央领导逐级批准了这份报告。核潜艇项目“上马”后,中国曾寄望苏联给予核潜艇
1958年6月27日,聂荣臻起草了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》,中央领导逐级批准了这份报告。核潜艇项目“上马”后,中国曾寄望苏联给予核潜艇研制技术转让和援助,但苏联以“技术复杂”“花钱太多”为由拒绝了中国的请求。此后毛泽东便表态:“核潜艇,一万年也要搞出来!”
1961年,经历3年自然灾害后,年轻的新中国难以负担这么多国防尖端工程,中央决定先攻克原子弹和核导弹,核潜艇列入调整项目,只保留少数骨干力量研究核动力装置的核心项目,彭士禄就在其中。
?壮年伟业?
“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!”
当时,中国在核潜艇的建造方面的知识储备“近乎为零”——最初的资料是5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的照片,还有一个核潜艇模型玩具。
在接受《彭士禄传》作者的采访时,彭士禄说,20世纪60年代初,一名外交官在国外看到造型逼真的核潜艇模型玩具,就买了回来,“消息传到我们研究室里,大家都非常兴奋,就硬把那个玩具要过来了。但实际上也就是给我们一个感性的印象。”彭士禄自然明白,核潜艇的核心是反应堆即核动力装置,它是核潜艇的“心脏”。
核动力工程如此复杂,在主要靠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的背景下,彭士禄和战友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反复演算、校验和修正。经过选择论证,最终确定了中国自己的核动力装置100多个静态和动态参数。
1965年,核潜艇研制工程重新“上马”。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和装配潜艇的蓝图设计出来后,彭士禄便带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设计队,到西南大山开辟建设我国核动力的研发实验基地和陆上模式堆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时,彭士禄白天应付造反派的批斗,晚上组织大家反复研讨、修改、审定,工程进度极为缓慢。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,1967年8月30日,中央军委以“特别公函”方式,发出了核潜艇研制进度的动员令。毛泽东于1968年7月18日签发了“718”指令。
有了“718”指令,施工、研制进度一点点赶了上来。经过一年的抢建,一幢幢建筑物拔地而起,多种实验室相继投入实验。1970年8月30日,中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首次达到设计满功率。同年12月26日,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。
在彭士禄们的艰苦努力下,中国只用了5年,就成为继美、苏、英、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。就在核潜艇进行最后调试工作时,彭士禄感到一阵阵剧烈的胃痛,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。经过手术,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。付出这么多,值得吗?彭士禄说:“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!”
?老骥伏枥?
“他太强了,技术和经济都懂!”
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、氢弹爆炸成功,潜艇核动力装置即将启动时,我国研制核电站的设想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。
1982年,国家决定在广东引进国外技术设备,建造内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项目,并成立广东核电建设指挥部。1983年2月,已年近花甲的彭士禄,接受国务院任命,主持广东核电建设指挥部工作。
将用于军事的核能,实现和平利用、服务社会,彭士禄踌躇满志。这次,他带来了参加过核潜艇工程的10名技术骨干,郭天觉就在其中。他回忆,改革开放初期,广东能源紧缺,电力经常“停三开四”。彭士禄讲得最多的是“抓紧时间”“尽快保证广东核电站建成,每一天就是100万美元的利息”。
在大亚湾建设过程中,彭士禄提出核电建设中的三大控制,即投资控制、进度控制、质量控制,在中国核电站建设中获得广泛的应用。当时参与谈判的外商曾这样评价彭士禄,“他太强了,技术和经济都懂!”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彭士禄对中国核事业的热爱至死不渝。据新华社报道,在生命的最后时光,彭士禄完全无法进食,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。而他在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干部通话时,仍关心着核动力事业的进展。
3月30日上午,渤海湾晴空万里,碧波粼粼。伴随着《英雄核潜艇》之歌,彭士禄的骨灰撒入大海,与他热爱的核潜艇相伴,永远守卫着祖国的大海。
亲人回忆
女儿眼中的“老小孩”
外孙女的“老朋友”
“核潜艇之父”还是“核潜艇上的螺丝钉”?在亲人的眼中,功勋卓著的彭士禄,生活上却无欲无求,对名利“难得糊涂”。更难得的是,他还有颗童心,是女儿眼中的“老小孩”,也是外孙女的“老朋友”。
文章来源:《核动力工程》 网址: http://www.hdlgc.cn/zonghexinwen/2021/0715/446.html